全屏 邓州市街道地图 邓州市乡镇地图 试试看!
456地图-→ 南阳邓州市地图[切换城市]-→ 三维地图 网站简介:提供城市三维/卫星/电子地图、区县/街道/乡镇地图、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南阳地图 辖区: 【卧龙地图 | 宛城地图 | 邓州地图 | 桐柏地图 | 淅川地图 | 镇平地图 | 方城地图 | 唐河地图 | 南召地图 | 新野地图 | 内乡地图 | 社旗地图 | 西峡地图】 其他: 【查车架号】 【二手车查询】 【出险记录查询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河南省 - 行政区划 

郑州市中原区 | 金水区 | 二七区 | 管城回族区 | 上街区 | 惠济区 | 郑东新区| 郑州高新区 |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 新郑市(含航空港区)| 新密市登封市 | 荥阳市 |巩义市 | 中牟县 

开封市鼓楼区 | 龙亭区 | 顺河回族区 | 禹王台区 | 金明区 |开封新区 | 开封县 | 尉氏县 | 兰考县 | 杞县 | 通许县

洛阳市西工区 | 老城区 | 涧西区 | 瀍河回族区 | 洛龙区 | 吉利区 | 洛阳新区| 偃师市 | 孟津县 | 汝阳县 | 伊川县洛宁县 | 嵩县 | 宜阳县 | 新安县 | 栾川县

平顶山市新华区 | 卫东区 | 湛河区 | 石龙区 | 汝州市 | 舞钢市 | 鲁山县|宝丰县 | 叶县郏县 |

安阳市北关区 | 文峰区 | 殷都区 | 龙安区 | 林州市 | 安阳县 | 汤阴县 | 滑县 | 内黄县

鹤壁市淇滨区 | 山城区 | 鹤山区 | 浚县 | 淇县

新乡市卫滨区 | 红旗区 | 凤泉区 | 牧野区 | 卫辉市 | 辉县市 | 新乡县获嘉县 | 原阳县 | 长垣县封丘县 | 延津县

焦作市解放区 | 中站区 | 马村区 | 山阳区 | 沁阳市 | 孟州市 | 修武县 | 温县 |武陟县博爱县

濮阳市华龙区 | 濮阳县南乐县 | 台前县 | 清丰县 | 范县
  
许昌市魏都区 | 禹州市 | 长葛市 | 许昌县 | 鄢陵县 | 襄城县

漯河市源汇区 | 郾城区 | 召陵区 | 临颍县 | 舞阳县
  
三门峡市湖滨区 | 义马市灵宝市 | 渑池县卢氏县 | 陕县
  
南阳市卧龙区 | 宛城区| 高新区 | 桐柏县 | 方城县 | 淅川县 | 镇平县 | 唐河县 | 南召县 | 内乡县 | 新野县 | 社旗县 | 西峡县|邓州市  

商丘市梁园区 | 睢阳区 | 宁陵县 | 虞城县 | 民权县 | 夏邑县 | 柘城县 | 睢县 |永城市 

信阳市浉河区 | 平桥区 | 羊山新区 | 南湾湖风景区 | 鸡公山管理区 | | 上天梯管理区 | 潢川县 | 淮滨县 | 息县 | 新县 | 商城县 | 罗山县 | 光山县 | 固始县  

周口市川汇区 | 商水县 | 淮阳县 | 太康县 | 鹿邑县 | 西华县 | 扶沟县 | 沈丘县 | 郸城县 | 项城市

驻马店市驿城区| 驻马店市开发区| 驻马店装备聚集区 | 确山县 | 新蔡县 | 上蔡县 | 西平县 | 泌阳县 | 平舆县 | 汝南县 | 遂平县 | 正阳县

邓州地图

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邓州市地处豫、鄂、陕交界,素有“三省雄关”、“豫西南门户”之称。全市辖28 个乡镇(办、区),170万人,总面积2294 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40 万亩。邓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老的邓州为后人留下众多的名胜古迹,现有八里岗遗址、邓国侯吾离陵、福胜寺塔、花洲书院等93 处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 邓州市
行政区类别: 河南省直管县试点
所属地区: 豫西南
下辖地区: 辖3个街道、13个镇、11个乡
政府驻地: 新华中路
电话区号: 0377
邮政区码: 474150
地理位置: 河南省西南部
面积: 2294平方公里
人口: 170万(2010年)
方言: 河南话
著名景点: 花洲书院(国家3A级景区)
火车站: 邓州火车站
车牌代码: 豫R : DZ/DW/CZ/CM...

一、邓州简介

  邓州中心城区2010 年建成区面积已达到40 平方公里,人口40 万人;预计2020 年建成区面积达到50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过50 万人。 1988 年撤县建市,1989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1993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1996 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2001 年被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中等城市试点市,2004 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5 个重点扩权县市之一。
  邓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约公元前21世纪,夏代仲康建都于邓。根据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确定商代邓国为公爵国,周初为 邓伯国,西周中期为邓公国,西周晚期为邓侯国。同时,确定了五千年前邓字地名由以族为氏的夸父氏族形成,到商周时为曼姓封国,春秋早期改曼姓为邓姓封国,后以国为姓。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 年)改为邓州,民三年(公元1913 年)改为邓县.古老的邓州为后人留下众多的名胜古迹。
  现有八里岗遗址、邓国侯吾离陵、福胜寺塔、花洲书院等93 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八里岗遗址距今有6800 多年历史,1994 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市内现有著名景点8 处,景色宜人,邻近驰名中外的道教圣地武当山和国家级自然态区神农架及亚洲第一大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旅游前景广阔。
  邓州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古代曾诞生过1 位圣人、62 代侯王、11位宰相、3 位状元、1位榜眼、66位进士、202位举人、21 名著名军事将领。汉代“医圣”张仲景,南北朝政治家宗懔,明相李贤,清雍正帝师彭始抟等,原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现代有著名作家姚雪垠、教育家韩作黎、当代军旅作家周大新(闯关东的作者)等。同时,唐宋时期的名臣韩愈、寇准、范仲淹曾先后在邓州任职,后人尊称“三贤”。范仲淹在邓州写下了不朽名篇《 岳阳楼记》 ,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历历激越后人。
  邓州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位于武汉一西安一郑州大三角和南阳一襄阳一十堰小三角中心,起着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南水北中线工程渠首在邓州境内穿越50 公里;邓州距襄阳、老河口、南阳三个机场均在60 公里以内,可直达全国各地。
  邓州物产丰富,资源雄厚.盛产小麦、棉花、烟草、小辣椒、花生、豆类,被国家确定为商品粮、优质棉基地县(市), 是河南省油料生产和优质烟出口重要县(市)。年粮食总产10 亿公斤以上,棉花总产3500 万公斤,烟叶总产2000 万公斤,花生1000 万公斤;畜产品资源丰富,是南阳黄牛中心产区,年存栏45 万头,生猪存栏70 万头,家禽1500 万只。邓州素有“粮仓”之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粮食生产先进县、河南省油料生产和优质烟叶出口重点市。邓州矿藏资源得天独厚,水泥灰岩储藏量13 亿吨,溶剂灰岩2 亿吨,黑墨大理石1100 万立方米,花岗岩储量600 万立方米。
  邓州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近年来,邓州市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大力弘扬“负重拼搏,敢于创新,坚韧不拔,实干兴业”的邓州精神,坚持" ‘三抓,带动、产业支撑、项目开发、城乡互动、优化环境”二十字方针,振奋精神,抢抓机遇,重点突破,创新工作,全市呈现出经济蓬勃发展、大局持续稳定、社会和谐共进的良好局面。2008年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2009年,一、二、三季度GDP增速分别为8.9 %、8.3%和9.3%,预计全年GDP有望达到225亿元,增长9.7%,其中一产增加值62.4亿元,增长4.3%;二产增加值100亿元,增长13.2%;三产增加值62.6亿元,增长11%,全人均GDP达到16000元。市财政收入实现4.15亿元;财政支出突破20亿元,达到20.2亿元,创历史新高,超额完成预定奋斗目标,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

二、行政区划

    邓州市辖3个办事处、13个镇、11个乡:古城办事处、花洲办事处、湍河办事处、罗庄镇、汲滩镇、穰东镇、孟楼镇、林扒镇、构林镇、十林镇、张村镇、都司镇、赵集镇、刘集镇、桑庄镇、彭桥镇、九龙乡、张楼乡、白牛乡、夏集乡、裴营乡、文渠乡、高集乡、陶营乡、小杨营乡、腰店乡、龙堰乡。

三、邓州经济

  邓州市经济开发较早。
  战国时代"邓师铸剑"闻名于世,表明冶铁业较为发达。
  西汉元帝建昭年间(公元前38-34年),南阳太守召信臣于穰兴修六门碣、钳卢波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
  宋代,邓州置榷场,宋金互市,商业初具规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邓州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尤其近几年来,邓州市委、市政府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三增一稳"(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社会稳定)为目标,以改革、发展、创新为主旋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这条主线,强力实施农业强市、工业立市、财政富市、城镇带动、科教兴市五大战略,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150;地方财政收入2.12亿元,增长32.6%,增辐为8年来最高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亿元,同比增长70%;农民人均纯收入3130元,同比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94元,同比增长14.8%;金融储蓄存款余额42亿元,净增8.2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40位。2006年主要目标是,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45亿元,同比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2亿元,同比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35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 ,其中,城镇以上投资完成7.7亿元,同比增长9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400元,同比增长9%。金融各项存款47.9亿元,比年初增10.2亿元。目前已初步形成食品加工、化工医药、棉纺服装、建材工业、烟草加工、造纸工业等六大工业体系,相继开发出了杏山牌水泥、久友牌面粉、先天下白酒等名牌产品,其中久友牌特精粉、特一粉于2002年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命名为免检产品。工业经济已成为建立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重要支撑点。非公有制经济在创新中迅猛发展。坚持"放手、放开、放胆"原则,切实解决观念、政策、服务、环境、资金五个制约因素,通过设立综合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设立示范区,实行"三监督一保护"等十大举措和23项优惠政策,切实优化了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扩张,规模扩大,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邓州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做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原省委书记陈奎元亲笔批示,要求邓州经验在全省推广,原省长李克强、省人大主任任克礼、省委副书记王全书等领导亲临邓州视察非公有制经济工作。 近年来,邓州市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一个目标” (建设经济强市、 文化名市、 现代化中等城市),弘扬“一种精神” (负重拼搏、敢于创新、坚韧不拔、实干兴业的邓州精神),实施“三大战略”(工业立市、开放带动、人才兴邓),实现“五大突破” (工业经济、城镇建设、特色农业、项目建设、民营经济),走好“三条路子” (找准工业和农业结合点, 两篇文章一起做,围绕农业办工业, 实现工农互动发展,走农区工业化路子;找准城乡结合点, 城镇、农村两个轮子一起转,加速各种生产要素优化聚集,实现城乡互动发展,走城镇化路子;找准经济和生态结合点,经济、生态两大难题一起解,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实现经济生态互动发展,走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邓州崛起。2008年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邓州经济一季度处于低谷,自二季度开始,随着中央一系列保增长政策的实施,邓州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苗头,至三、四季度,回升态势更加明显,经济增速呈现逐步加快趋势。一、二、三季度GDP增速分别为8.9 %、8.3%和9.3%,预计全年GDP有望达到225亿元,增长9.7%,其中一产增加值62.4亿元,增长4.3%;二产增加值100亿元,增长13.2%;三产增加值62.6亿元,增长11%。预计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有望达到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为27.7:44.5:27.8,首次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人均GDP达到16000元.初步预计,2010年GDP将达到250亿元,增幅在10.5%左右。

四、基础设施

  近五年来,先后打通、新建了仲景路、文化北路、北京大道、穰城北路、湍滨大道、团结东路、教育南路、交通南路、人民西路、西一环路等10条主次干道,拓宽延伸改造了三贤路、穰城路、北环路、新华东路等,累计硬化道路总长已达105公里,面积达236万平方米,新修排水管网110公里,在市区形成了9纵7横道路网路骨架。城区面积扩大到50平方公里,建成区35平方公里,城市功能和城市品位大大提高,呈现出"绿、亮、净、绿、畅、美"的崭新风貌。对邓南、邓新、邓襄、邓汲四个入市口进行了拓宽硬化、绿化改造,美化了城市环境,改善了城市形象。我们筹措社会资金535万元,对新华路、交通路、三贤路、人民路、北环路五条主干道两侧人行道进行了彩板铺设,总铺设面积达20万平方米。 在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建成了水冲式公厕13座,封闭式垃圾中转站12座,购置环卫车辆9辆(台);二是筹措资金,对三贤路土城河桥、文化南路险桥、交通路土山渠桥、邓汲路小草河桥、古城路立交桥进行拓宽、改造和建设;三是采用“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办法筹措市民捐资5000万元,对内外城河进行了治理、护坡和绿化,对湍河南岸进行了砌石护坡。在城市绿化建设方面:先后完成了新华、新风2个游园建设;完成了奔马广场、中心广场两个广场绿地建设;完成了东关、店子口、水车、棉纺等10个花坛绿化改造建设;完成了湍河风景带一期绿化建设;完成了市区穰城路、北京大道、新华路、北环路、交通路绿化改造,建成了多条绿色长廊街道;完成了农发行、国税局、六高中等单位庭院绿化建设,拆墙透绿,形成连片绿化。五年来,共增加绿化覆盖面积78公顷,至目前,全市绿化覆盖面积已达24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12.7%。在工程建设方面:坚持“两场”连运(建筑市场、施工现场),强化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控的三级质量管理责任制,广泛开展以“创优秀设计、创优质工程、创文明工地,实现用户满意”为主要内容的“三创一满意”活动,深化工程招投标管理,严格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工程招标率、工程报建率达到了100%。五年来,先后完成了农村信用大厦等多项大型建筑工程建设,一大批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城市景观大为改观。
  2010年政府报告中要突出城市龙头带动作用,提升城乡发展辐射力。大手笔描绘城乡蓝图,按照中等城市定位,在总体规划框架内,制定出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做到依法推进。大气魄推动城乡建设,投资10亿元抓好中心城区建设。全面完成仲景路党校口至北京大道段、工业南路人民路至南一环段建设任务;规划建设内城河景观带、古城路步行景观街,全线升级改造新华路;打通团结中路,改造城中村,建设福胜寺景区;加快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和谐大厦建设进度;开工建设保利生活广场、深和汽车广场、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电力服务中心等工程;持续推进城区公厕、垃圾中转站建设管理和背街小巷硬化工作;整治规范入市口;新建、改建城市游园及街头绿地10个,确保全年新增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到37.13%

五、地理状况

  “山少岗多平原广”为邓州市的地貌特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平均坡降在1/800~1/1200。西部朱连山为全市最高点,海拔469.7米,东南部最低处海拔85米。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较大河流有湍河、刁河、赵河和严陵河,分别从北部或西部入境,汇集于东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汉水。河流之间,自然分割成扇形冲积平原,在北部、中部和东部形成大面积肥沃土地。土层深厚,土质为保水保肥性能强的潮土、黄老土和黑老土。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受季风转换影响,寒往暑来,四季更迭分明,温暖湿润。年降水量723.8毫米,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1985.9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29天。

六、历史沿革

  邓州市建置较早,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掘上溯历史三千年。原明清和现代志书,均从“夏帝仲康封子于邓”的夏朝写起,根据近20年的对八里岗、太子岗、杨岗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确定了七千年前就有古人在邓州生活的实际情况,再上溯邓州历史三千年,使邓州七千年的历史,在文物和史志中得到肯定。通过历史资料考证和论证,约公元前21世纪,夏代仲康是建都于邓。根据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确定商代邓国为公爵国,周初为邓伯国,西周中期为邓公国,西周晚期为邓侯国。同时,确定了五千年前邓字地名由以族为氏的夸父氏族形成,到商周时为曼姓封国,春秋早期改曼姓为邓姓封国,后以国为姓。公元前678年,楚灭邓,邓为楚地。公元前312年,归韩。公元前301年,秦伐韩,取穰,邓为秦地。公元前272年,秦置郡县,以穰为县,属南阳郡。汉承秦制,邓境内有穰、涅阳、山都、乐城、安众、朝阳、冠军等县。三国时期(220~265年),邓地归魏国。西晋时,邓地先后属义阳郡、新野郡辖。317年至420年,先后归于前、后赵国,前燕国,前、后秦国。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刘宋、北魏、北周、西魏辖。隋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治穰。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阳郡为邓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邓州。五代时,邓州依次隶属于梁、唐、晋、汉、周,先后置宣化军、威胜军、武胜军。北宋初,设武胜军,治穰。宋乾德(963~968年)年间,复称邓州,统于京西南路。1141年,邓州归属金朝,属南京路。元朝时,邓州先后属襄阳府、南阳府。明清时,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中华民国2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16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22年(1933年),划归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豫西南。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37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民国38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198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1994年7月起由地级南阳市代管。2004年省政府批准邓州市享有全部省辖市经济及社会管理权限,为经济单列市。

七、历史人物

  邓州市地灵人杰,历代名人辈出。古代有东汉"二十八宿"中的贾复、杜茂、刘隆,名传千秋的汉代"医圣"张仲景,南北朝时的政治家宗懔,唐代名将张巡,南宋名将王坚,明代贤相李贤、名臣李永茂,清代云南左布政使彭而述,清雍正帝师彭师抟,台湾知府高叔祥等。 唐宋时期的韩愈、寇准、范仲淹都曾先后在邓州任职,后人称之为"三贤"。范仲淹在邓州写下了不朽名篇《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近现代人才济济。有民族英雄马殿甲,同盟会员、革命烈士王庚先,女发明家丁育三,著名作家姚雪垠,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澍,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韩作黎,当代军旅作家周大新,全国著名中医学专家唐祖宣等。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县人(今天具体位置为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范仲淹在邓州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他写成的记景抒情的名作《岳阳楼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其"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名言,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广为传诵。其实只要是读过这篇作品的人都知道该文描述的岳阳楼是在湖南岳阳。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篇作品却不是在岳阳写的,而是在邓州写的。
  范仲淹其人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谥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父曾在徐州做官,后死于任上。其母谢氏随带子仲淹改嫁山东人朱文翰,并随其居住在山东邹平继父老家长山朱家村。少年范仲淹在那里一住就是12年,度过了自己求知、发展的漫长过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当朝宰相王曾、副宰相晏殊赏识其才干,保举他到北宋中央任秘阁校理。从那时起到庆历五年为止的17年间,他曾四次进京任职,又四次遭贬降职,屡遭打击,政治仕途可谓"几起几落"。但他始终清正廉洁、坚持改革,与朝中一些守旧官员以及腐朽势力作坚决的斗争。
  他第一次在朝任职时,正值仁宗皇帝继位不久,但这个皇帝并不掌握实权,大权全掌握在刘太后手里。刘太后独揽大权,胡作非为,满朝文武官员敢怒而不敢言。只有范仲淹一人不顾自己官小位低,冒死上书,请求皇太后把大权交给仁宗皇帝。副宰相晏殊见状大为吃惊,连忙劝道:"你这样上书,不但自己倒霉,还要连累我这个推荐人。"范仲淹听后严肃地告诉他:"尽管我是你推荐的,但你却常常因怕我不称职而感到羞愧,没想到现在我又因为忠直而得罪了你。"晏殊听后,无言以对。后来范仲淹终因大胆上书而触怒刘太后,被赶出东京,贬至河中府任职。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范仲淹被召进宫里,任右司谏。但没过多久他又因得罪把持朝政的守旧官员受到排挤,再次被贬出东京。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他由于在苏州治水功,第三次被召进东京,授天章阁待制。但这次他因揭露宰相吕夷简等人结党营私、嫉妒贤能的丑行而受到打击再次被贬,到陕西任职。在送别的途中,他对送行的朋友这样说:第一次被贬你们在送我时说我是此行极光(非常光荣),第二次你们说我是此行愈光(更加光荣),这次你们又称我此行尤光(尤其光荣),而我这前后已是"三光"了。
  公元1043年,范仲淹第三次奉诏回京,不久便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与富弼、韩琦等人共同主持朝政。这时的北宋王朝阶级矛盾异常激化,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边境夷族又乘虚而入,差不多已成为瓜分豆剖、揭竿而起的境况。为了挽救国家命运,宋仁宗把一向主张改革的范仲淹调回中央委以重任,并请他拿出改革方案,支持范仲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便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但没过多久,他的改革方案又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在他们的反对下,这次改革又一次失败。随后,范仲淹又被贬。这次他被贬至邓州任知州。
  在邓州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据说范仲淹到邓州任知州后,勤于民事,常实施忧国忧民之举.他经常深入民间,出入在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有时还亲自耕种,深得百姓欢迎。他重安抚、轻惩罚、废苛杂,在他的《答提行张太传尝新耘》一诗中,他曾这样写,"长使下情达,穷民溪不伸","但愿天下东,一若樽前身,长戴尧舜主,尽做羲黄民,耕田与掘井,熙熙千万春"。这充分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胸怀和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极大关注。他希望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尧舜盛世,过着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开饮,耕田而食,安居乐业,享受太平盛世带来的欢乐。
  为了办教育,范仲淹在上任的第二年,便主持修建了位于邓州东南隅的"百花洲"以及"春风堂"和"蓝秀亭"等建筑,逐步使这里成为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读书学习场所。后来他又创办了"花洲书院",成为当时邓州的最高学府。闲暇之时,他还常到书院给众学子讲学。范仲淹在他的《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一诗中曾这样描绘花洲书院:"穰下胜游少,此洲聊入诗,百花争窈窕,一水自涟漪,洁白令翘鹭,优戏美戏龟。"说明这花洲书院确实是一处景致迷人、读书学习的良好场所 。范仲淹的儿子、后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翰维都是从这所书院走出来的学生。
  也就是在范仲淹主办"花洲书院"的同时,他的好朋友滕子京派人来见范仲淹,并送上书信一封。原来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的地方官员后,经过一番努力,把当地治理成一个经济繁荣、安居乐业的地方。于是,他便决定整修江南名楼--岳阳楼。像这样的事情,该有人为此作记才好,那该让谁来为此作记呢?他想到了自己的好友、文才出众的范仲淹。于是滕子京先画了一幅岳阳楼的草图并附书信一封,派人送至千里之外的邓州。
  面对老朋友的千里求文,范仲淹甚为感动,当晚便热情招待了使者,安排信使休息后,范仲淹乘着酒兴,在花洲书院秉烛执笔,参照岳阳楼的草图,他仔细构思起来。当时正值农历九月中旬,秋高气爽,菊香飘溢,拿起笔来他顿时思绪万千。他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了自己在邓州为民做出的一切。他觉得仅仅治理好一个地方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都富裕了,才能使老百姓真正安居乐业。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都应该以天下为公,要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品质。想到此,他便奋笔疾书,很快写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实,这篇名作就是范仲淹一生为人的真实写照,这篇作品后来被历代仁人志士奉为经典,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催人奋进的先进思想光辉。
  邓州名人志:
  铁铉(1366—1402),明朝将领,明邓州(今邓州市)城关人。铁铉坚守济南,屡破燕兵,燕王久攻城不下,被迫绕道南进。后来,朱棣终于渡江攻下南京,自立为帝,并用计擒了铁铉,将36岁的铁铉残酷杀害,后人敬佩铁铉宁死不屈的精神,在济南大明湖岸建铁公祠以表纪念。
  习仲勋(1913.10.15-2002.5.24)祖籍河南邓州市,曾任广东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 习近平(1953年生--)祖籍邓州市十林镇,出生地北京,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法学博士。中共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

八、旅游景点

  邓州旅游独具特色。邓州市建置较早,属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考古发掘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处之多,有文字记载邓州历代为国、郡、府、州、郡、县、市治所所在地,故地上地下文物蕴藏很丰富。
  邓州市文物古迹甚多,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有太子岗、八里岗、黑龙庙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穰、涅阳、冠军、安众、乐城、临湍等古城遗址;秦汉墓群,南北朝彩色画像砖;福胜寺塔、花洲书院、邓国侯吾离陵等名胜古迹;汉华表、金元碑等珍贵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邓州知州,在花洲书院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1985年5月,在福胜寺塔下地宫中发现的金棺、银椁、舍利子等稀世珍宝,更是辉映邓州。
  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是远近 闻名的“台湾村”,全村2300多人,约60%为台湾高山族后裔,已经在此居住了300多年。邓州“台湾村”聚居台湾同胞数量之多、历史之久,在祖国大陆绝无仅有。
  台湾村: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黄廷将军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率十万大军投诚清朝,他在带兵进京途中,受命沿路屯垦,最后的5个营在邓州扎营。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且、安达依鲁等5位兵将随军屯垦后,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改为汉姓陈、周、蔡、黄、林。在300多年漫长的岁月中,五姓后裔繁衍壮大,但他们有些风俗习惯一直没有改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
  福胜寺塔
  福胜寺塔位于邓州市区十字街西南50米处。为七级八角仿阁楼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门向南,高38.28米。塔身全部用青砖垒砌,内外壁面用白灰浆勾缝,内部用红粘土粘合。塔身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外廓刚柔适度,造型优美,有明显的宋塔特色。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修葺该塔时发现地宫。经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88年7-8月进行了发掘。通过发展。在地宫中发现金棺、银椁及佛骨、佛牙、舌利子等28件稀世珍宝,蜚声海内外,对研究古代的科技史、艺术史、宗教史、建筑史等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清真西寺
  清真西寺始建于明,清道光四年重修,原有房屋28间,占地1000多平方米,另有石碑8通,木制匾额21块,明未遭兵焚。清道光二年(1736年)和道光四年(1825年)进行了重修。几经沧桑,现有礼拜堂、望月楼和卷栅9间,是伊斯兰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筑,为向訇观看月亮出没,宣读圣书、斋戒时使用的地方。整个建筑雕龙画栋,八角玲珑,颇具匠心。礼拜殿、望月楼、卷栅三者以勾连搭式之法组合在一起,紧紧相连,给人以宽敞肃穆之感,现归邓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
  汲滩陕山会馆
  汲滩陕山会馆位于城东20公里的汲滩镇中学校院内。是外地旅邓商人聚会议事的地点。也用来敬神感灵,祈福禳祸,交流信息,接待商人和停放货物的地方。明清时期,邓州经济活跃,在邓州兴建的会馆有15处之多,在这些会馆中,以汲滩的“陕山会馆”最讲究。会馆内有大殿、拜殿、戏楼、钟楼、鼓楼、春秋楼及石牌坊等,气势雄伟,巍巍壮观。汲滩镇紧靠湍河,又是赵河入湍处,且东边与新野的上庄、王集乡毗邻。全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湍河自西由后湾入境,赵河自北由李洼入境,至后湾汇入湍河,东流折向南,过刁堤入新野县境。在清代湍河水深,汲滩镇是邓州水路货运的集散地,非常繁华,有“小汉口”之美誉。因此,陕山会馆当时经济是很活跃的,有大批商贾集此地。现存的陕山会馆,中线上有卷棚三间,大殿三间。大殿两侧各有陪房两间,构成一个整体,全系砖瓦结构。主房全出前、后檐,歇山式。卷棚进深8.7米,长11.6米,高7米;前有月台,月台高0.5米,宽4米,长9.5米;大殿进深11.6米,高8米,陪房进深6.5米,长7.2米,高5米。卷棚与大殿间有近2米的间隔,房檐相接,显得紧凑,建筑高大雄伟,结构严整,保护较好。
  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位于邓州古城东南隅,坐落着一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千年学府——花洲书院。书院系北宋著名政治家参知政事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谪知邓州后,为造就人才而创建。庆历六年(1046年),范公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书院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中外传颂的《岳阳楼记》。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遂成为天下之千古绝唱,花洲书院也随之名畅海内外。“一代师承百世馨”。当年范公兴学重教,培育英才之举,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功垂千秋!师“忧乐”精神传千古,继往开来谱新篇。古老的学府踏着历史的脚步,伴着改革的大潮,迎来了新世纪的春天。邓州市委、市政府以弘扬范公“忧乐”精神为先导,以创建豫西南中等城市为目标,以发展邓州经济为根本,作出了修复花洲书院的决策。这是一项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德政工程,必将惠及当今,泽被后世,因而得到了社会会各界的一致拥护和支持。花洲书院修复工程于二00二年四月一日奠基启动,整个工程现在已竣工并向游人开放。工程面积为8.4万平方米,包括春风阁、春风堂、藏书楼、先圣殿、览秀亭、范文正公祠、名人馆、百花洲、碑林、碑廊、盆景园、南大门、花洲游园等建筑和景点。工程建设源于历史但高于历史,工程富有内涵和文化品位。
  吾离冢遗址
  吾离冢,位于邓州市东南2公里处,属于城郊乡(现湍河办事处)一行政村,又名“五离冢”、“五女冢”,传为春秋时期邓侯吾离冢,为邓州市第一冢。1957年被原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左氏春秋传》载;“鲁桓公七年(周桓王十五年,即公元前705年),邓侯吾离朝于鲁”。
  吾离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发展农桑,鼓励冶铁铸造,“邓师铸剑”曾闻名天下,又广泛与列国建交,邓国曾一度崛起,屹立于列国之林,是邓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国君。
  吾离死后,葬于今邓州东南吾离冢村,距今二千六年多年,他的墓是邓州古墓中有名字的最早的一个。所以称之为“邓州第一冢”。
  当地老人说,古辈时,冢曾被盗,出土有陶鬲、陶俑等,并发现一把半截铜剑。
  再者《辞源》称:春秋时,邓侯吾离,子孙以国为氏,所以吾离应是中原邓姓人的祖先。吾离朝鲁那一年,楚武王已在位三十六年,楚武王夫人邓曼,计算起来,应是吾离的女儿,邓祁侯的妹妹。吾离死后,子孙以国为氏,以邓为姓,故吾离是邓姓人的始祖。
  邓姓遍布于世界各地,国内以河南、湖南、江西、湖北、四川、台湾和香港等;国外主要分布于泰国、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邓氏后裔不忘先祖开基创业之功,发奋图强,仅见于经传的就有200余人。
  据《明嘉靖邓州志》载:“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此邓之始。商王武丁时,大封诸侯,丁已年(公元前1264年,另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谱》推算为公元前1240年),将其叔父曼(字德阳)封于邓地,建立曼姓邓国,为一世邓国侯。至周时发展成为较为重要的异姓诸侯国,强盛时疆域北起南阳盆地南部,东连今湖北枣阳,南接汉水,西连今湖北宜城。国都在今邓州城。邓国于公元前678年被楚文王所灭,历时586年(自夏起为1300年),传国22世。吾离为第十九世邓侯,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在大国争霸的形势下求生存,曾多方与大国交好。公元前705年,邓侯吾离又与宜伯绥去今山东曲阜朝拜鲁国。此时邓国中兴,国势昌盛,屹立于列国之林,史称吾离为邓国中兴之君。公元前700年病逝,葬于国都南郊,即今邓州市东南3公里处八里王村,历经沧桑,陵存至今,世人皆谓“邓氏第一陵”。
  对于邓国吾离之邓姓,在唐代的《元和姓纂》中载: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综上所述,邓州为邓国故地,邓姓源于邓州。
  经过3260多年的发展,邓氏后裔如今已遍布海内外。据统计,在中国常用的3000多个姓氏中,邓姓位居第34位,总人数达650万。集中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西、云南、广西、福建、海南、陕西等省。在香港、台湾两地,邓姓亦是名门望族。还有不少邓姓人步出国门,走向世界,落地生根。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20多个国家都有分布。
  八里岗遗址
  八里岗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坐落在河南邓州市东约3公里处湍河南岸八里岗西北的坡状高岗上,距今约6800年,文化层厚3-5米,面积近九万平方米。八里岗遗址1957年发现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秋至今,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与南阳文物研究所联合对八里岗遗址进行了七次发掘,揭露面积5000余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收获颇丰。其中1994年的发掘因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长排连间套房房屋基址而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遗迹遗物,计有:房基66座,墓葬150余座,灰坑窖穴千余个、文物标本万余件。揭示遗址的文化层堆积自下而上依次为:仰韶文化早期、中晚期,屈家岭文化中后期,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晚期地层。
  发掘工作主要在遗址的中心区进行,共清理窖穴、灰坑500余座,房屋遗迹48座,墓葬120余处,获得了大量陶、石、骨器等人工制品以及谷物、兽骨等自然遗物,其中大多数为仰韶文化至石家河文化的新石器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遗存。其文化序列比较完整,为南阳盆地史前文化研究增添了一批新资料,其中多座仰韶文化晚期前段及庙底沟期的连间长排房子不仅在同类遗存中年代早,而且房屋本身及其他与之相关的迹象保存亦比较完备,更为史前考古学通过聚落遗存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提供一批较好的素材。
  几次发掘所见遗迹均窖穴和灰坑,分布密集,其间打破现象较多。大多数窖穴为圆形口小底大的袋形坑,较完整的尚深3米余,有的坑壁抹泥,有的穴底铺垫碎红烧土层以防潮,不少窑穴的堆土经浮选采集到炭化稻谷及其它炭化果实,还有若干窖穴废弃后用来葬人,或者整猪整狗出土。灰坑中出土大量陶器,亦常见鹿、牛、猪、蚌等动物遗骸。
  迄今清理的房屋基址绝大多数属仰韶晚期偏早阶段及庙底沟时期,多为分间长徘房,也有双套间和单间者。均呈东西分别的南北两排,间隔约20米,年代相应。各排里不同年代的房子层层叠压,但始终不离本排的位置。两排房屋之间的地层堆积呈多层相迭的水平状,平整而较致密坚硬,包含遗物少而细碎,不见同期灰层或灰坑一类堆积,当是一处由人工不断平整铺垫的空场。表明这一聚落区虽在长期内房屋存在废弃与重建,但聚落布局经一次性规划后长期延续不变,是该聚落变迁过程中一段较为稳定的时期。两排房屋不乏保存不好而仅余墙基或垫土者,但也有很多遭火焚毁弃,其墙体和居住面均被烧烤成坚硬的红烧土,因而保存状况良好。有的残墙尚高达70厘米左右,室内器物也因不及搬走而遗留原址,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所有长房的建筑方法基本一致。
  在以上房屋聚落遗存之下叠压着一处属仰韶文化半坡期的墓地。墓葬排列大多紧密,叠压打破现象十分复杂,大约可以分为早晚两个阶役。晚段者以多人合葬竖穴土坑墓为主,有的留有二层台,每墓葬数人至十数人,甚至近百人不等,多数为二次葬,少见一次葬:早段者多为单人一次葬竖穴土坑墓,以东西走向、头向西者为多见。各墓随葬品不等,少者1一3件,多者20余件,以陶器为主,有的以鼎、罐、钵、器座为一套。在墓地范围内还有多座圆形祭坑。抑或是与墓分开的随葬品埋纳坑,一般不大,埋有十件猪下颌骨和少量猪头骨,有的也同时出土数件陶罐、盖等明器。
  1993年3月28日及1994年12月25日,《中国文物报》先后两次在显要位置作了专题报道,1994年《华夏考古》杂志发表了发掘简报,并被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轰动国内外。

九、邓州"4+2"工作法

  什么是“4+2”工作法?“4+2”工作法,就是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四议”即: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即: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4+2”工作法源于河南省邓州市近年来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实践。它在内容上明确了“四议”、“两公开”的议事决策程序,范围上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实践上体现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效果上达到了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从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上破解了农村党组织在推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探索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
  2009年5月4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在全省村级组织推广邓州市农村党支部、村委会“4+2”工作法的决定》。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党组织一定要站在加强基层党建、夯实执政基础的高度,站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广“4+2”工作法的重要意义,把推广“4+2”工作法作为提升村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举措,作为增强村“两委”班子合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重要载体,作为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十、邓姓故里

  邓(邓)
  dèng ㄉㄥˋ
  姓。
  郑码:XSY,U:9093,GBK:B5CB
  笔画数:4,部首:阝笔顺编号:5452 (1)邓dèng
  (2)古国名[Dengstate]
  邓,曼姓之国。今属南阳。从邑,登声。――《说文》
  (3)在今河南省邓州市。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
  邓侯吾离来朝。――《春秋·桓公七年》
  申吕应邓。――《国语·郑语》
  袭楚至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古地名[Dengvillage,nameofaplaceinancienttimes]
  (5)春秋蔡地,后属楚。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
  蔡侯郑伯会于邓。――《春秋·桓公二年》
  (6)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汶河以南、运河以北地区(清兖州府境)
  (7)战国楚地,秦置邓县,是故邓侯国。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北
  (8)战国魏邑,在今河南省孟县西南
  (9)姓(邓通:西汉人,以自铸铜钱而成为巨富,后世常用此名比喻富有。邓禹:东汉新野人,字仲华。随汉光武刘秀作战,为东汉开国功臣。邓骘:人名,东汉安帝刘祜的舅父,封为上蔡侯,任大将军)
  成语:邓邓浑浑 dèngdèng-húnhún
  [chaos]形容混沌不清的样子
  纷纷絯絯遍天涯,邓邓浑浑大地遮。―― 《西游记》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曼氏,是我国最早的少数原始姓氏之一。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邓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过外族外姓的成员。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
  从邓氏族谱得知,邓氏南迁,移居闽粤,始于宋朝景定年间,由“南阳”逐渐迁移,播迁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广东、贵州、浙江等地,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间,不仅时间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当地盛姓。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 “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迁徙分布 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
  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
  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十一、教育成果

  邓州市城区第一高级中学
  2007年农历2月2,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搬迁至北京大道.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举行新校启用庆典仪式。 市领导刘朝瑞、原永胜、文学林出席庆典仪式,并为邓州一高中新校启用剪彩。
  邓州一高中新校占地400亩,于2005年9月开工,总投资1.2亿,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一个恢宏大气、建筑优美的建筑群体已经展现,校区内区域功能分明、教学设施齐全,已成为邓州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和城市亮点。
新一高(1张)
  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原永胜希望学校继续大力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学校的良好校风和教育质量享有较高声誉,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赞誉。国家督学柳彬、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原河南省委书记刘杰等领导同志先后视察学校,张保庆同志鼓励学校再创辉煌,欣 然题词:“更上一层楼”。
  进入新世纪,教育事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学校党委提出要抓住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和刘中阶段教育的机遇 , 制定了“十五”规划,以“创示范高中,迎百年校庆”为动力和奋斗目标。决心在今后五年中使办学规模、基本建设、电化教学、师资水平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再创辉煌,在2005年前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2020年跨入国际大循环家示范性高中行列。为了邓州的发展,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我校学子努力向前,奋斗不息,励锻钢铸铁之大勇,展鸿鹄大鹏之豪情。前有圣人做楷模,后有贤者续华章,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邓州一高将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越飞越远。
  邓州一高-校长寄语 
  ◆每天充满激情去学习!
  ◆每天充满激情去工作!
  ◆每天充满激情去生活!
  邓州市城区第一小学,是南阳市示范性学校.位于文庙街北侧,始建于1905 年.解放前曾
邓州一小“汉代华表”(1张)
是邓县革命运动基地之一中共邓县首届县委机关设于学校.著名 作家姚雪垠曾在此接受革命洗礼. 学佼现有50个教学班.37阅多名学生:,50名教职工,其中特级教师2人. 高级教师阳人,学科带头人5人,省骨干教师10人.南阳市骨干教师39人.全 国模范教师2人.省模范教师8人. 学校连续g年被评为“全国读书教育活动先进单位”.连续2届被河南省委、 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被评为河南省“中小学管理先进单位:2的5年 3月被评为“雷锋小学,10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精神 文明创建先进单位”。
  邓州市花洲实验高级中学,原名邓州市第四高级中学,原址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邓州市区新华中路180号。
  她创建于1926年,至今已有82年的建校历史。
  学校占地75亩。有教学楼两栋、科技楼、教科研楼、图书楼、男女生宿舍楼、学生餐厅等各种楼房共700多间,总建筑
邓州市花洲实验高级中学(1张)
面积25000m2。
  学校的发展方向是:打造普通高中强校,打造特色名牌学校。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负责;培养有思想的学生,创办有灵魂的教育。
  学校是空军招飞生基地,历年招飞生,美术生升学率为南阳地区之最。
  2008年,为优化城区教育资源,9月,邓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四高中整体搬迁至原一高中校址。这里是宋代宗臣范仲淹知邓期间创办的“花洲书院”旧址,其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很多学生也在这里感悟范公精神,沐浴花洲灵气,刻苦求学,立志报国。
  10月20日,邓州市四高中正式更名为“花洲实验高级中学”。
  南阳幼儿师范学校 (南阳幼儿高等专科学校筹建),其前身是南阳第四师范学校,始建于1984年。学校占地120
南阳幼儿师范学校图书馆(1张)
亩,在编教职工150人,在校学生2000余人,开设有幼师、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少儿英语、计算机、涉外财会等专业;2004年以来,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3+2”专业教育;与南阳师范学院举办中专生在校套读成人大转教育,已经形成了以幼师专业为主、非师范专业并举,立足中专层次、向大专层次延伸的办学模式。学校拥有名牌钢琴180多架,脚踏琴、手风琴200架(部),学校拥有数码钢琴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室、舞蹈专用教室、美工专用教室、多媒体微机教室和幼儿模拟教室,以及语音室、音像阅览室、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微格教学系统、教学监控系统和校园办公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图书馆藏书13万册,各类报刊300余种。被河南省教育厅先后授予“中师办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省级文明学校”、“河南省教师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被河南省爱委会命名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
  邓州市卫生学校,始建于1959年,是全省县级卫校中建校最早、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生源最充足的县(市)级卫生中等职业学校。2008年5月4日经省教育厅、卫生厅评审改制为普通中专,并更名为邓州市卫生学校。
邓州市卫生学,校校内景观(1张)
  学校占地面积34017m2(51亩),总建筑面积9500 m2,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本科学历26人,大专学历54人,拥有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38人。
  被教育厅、卫生厅确定为全省十四所合格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之一和豫西南卫生职业教育基地。学校科室齐全,并设有一个附属医院,为国家二级综合医院。
  邓州市职业技术学院(筹建中)根据国家和省政府近几年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结合我
百度网络图片(1张)
市实际,为了提高我市城市品位,加快我市“文化名市、经济强市、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步伐,市委、市政府已于2010年7月24日研究决定成立了“邓州市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工作指挥部,刘树华市长任指挥长、有关局委负责同志为成员,正式开始启动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工作。位置初步拟定在北京大道新一高中南边路西。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456三维地图】网址www.map456.com,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map456.com)-456地图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